以学徒之心,攀大师之境
发布时间:2025-08-07 11:01:53来源:
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室里,82 岁的李云鹤正戴着放大镜,用特制的狼毫笔细细填补壁画上剥落的色块。这位被誉为 “敦煌壁画修复界活化石” 的老人,手指因常年握笔而关节变形,却仍像年轻时刚进莫高窟那样,对着残破的壁画反复临摹、比对。“修复不是创作,得像学徒一样跟着古人的笔触走。” 他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说。这份始终如一的谦卑,恰是对 “真正的大师永远怀着一颗学徒的心” 最生动的注解。
在科学界,爱因斯坦的书桌曾留下这样的笔记: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,但知识是想象力的基石。” 这位提出相对论的科学巨匠,晚年仍坚持每周参加物理系的基础研讨会,像学生一样认真记录年轻学者的提问。当被问及为何如此,他笑答:“宇宙的奥秘永远比我们已知的多,我不过是个刚入门的探索者。” 这种对知识的敬畏,让他在巅峰时期仍能保持清醒的认知,避免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。
艺术领域同样如此。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创立 “梅派” 艺术后,仍坚持向民间艺人学习。一次演出间隙,他看到一位街头艺人表演的 “手绢功” 独具特色,当即放下身段跪地求教。弟子不解,他解释道:“艺术没有高低,民间藏着真功夫。我若端着大师的架子,早就停滞不前了。” 正是这种开放的心态,让梅派艺术既能保留传统精髓,又能融入时代元素,成为中国戏曲的标杆。
反观现实中,不少人稍有成就便自封 “大师”,将经验固化为教条。某知名建筑设计师曾因几座地标建筑声名鹊起,却在后续项目中拒绝采纳年轻团队提出的新材料方案,理由是 “我走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多”。最终,其设计因抗震性能不足被否决,多年积累的声誉一落千丈。这恰恰印证了:真正的大师从不以 “权威” 自居,而是以学徒的姿态拥抱变化。
学徒之心,本质是对事物本质的敬畏,对成长空间的认知。就像匠人打磨璞玉,既要尊重玉石的天然纹理,又要不断精进雕刻的技法。达芬奇画《蒙娜丽莎》时,光草稿就积累了上千张,每一笔色彩的调配都像初学者那样反复试验;季羡林研究梵文数十年,80 岁时仍坦言 “我对古印度文化的理解还只是皮毛”。他们的成就,正是在 “已知” 与 “未知” 之间保持平衡的结果 —— 既承认自己的专业深度,又清醒地看到认知的边界。
人生如登山,大师不过是站在更高处的登山者。他们深知,山顶之上仍有苍穹,因而始终保持着向上仰望的姿态。这份学徒般的谦卑,不是妄自菲薄,而是清醒的自我认知;不是停滞不前,而是以空杯心态接纳新知。当我们放下对 “大师” 头衔的执念,像初学者那样保持好奇与敬畏,或许才能在各自的领域走得更远、更稳。
(责编: admin)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